close

新落成的長沙市紅十字遺體器官捐獻紀念廣場。周雨鷹 攝長沙紅十字會志願者在鐫刻著遺體、器官捐贈者名字的石碑前獻花表示敬意。匡春林 攝本報訊(記者 匡春林)雖然女兒任艷已經離開3年多,但68歲的市民任正武總會想起她,撫摸著鐫刻在石碑上的女兒的名字,他似乎感覺女兒從未離去。昨日上午,長沙市紅十字遺體器官捐獻紀念廣場在長沙市明陽山福壽苑陵園揭牌,首批曾捐贈眼角膜、器官、遺體的近270名捐贈者名字被鐫刻在紀念廣場的石碑上,任正武等捐贈者家屬眼含熱淚見證已逝親人的“新生”。該廣場也是湖南首個由市州建立起來的遺體器官捐獻紀念廣場。
  故事他們走了,但延續了新的希望
  “她在病床上躺了11個月,我和老伴一直堅持照顧了11個月。”任正武至今還記得,2010年1月一個寒冷的凌晨,28歲的獨生女兒任艷在下班回家途中遭遇車禍,頭部嚴重受傷,女兒一直昏迷不醒。直到11個月後,她因器官衰竭不幸離世。隨後,一直熱心遺體、器官捐贈的任正武主動聯繫相關單位,捐獻了女兒的眼角膜和遺體,兩位患者後來成功移植了任艷的眼角膜。“以後我和老伴百年後,我們也會捐贈,這算是我們全家對社會做的一點有意義的事。”他說。
  和任正武不同,25歲的市民黃亞當剛開始對器官、遺體捐贈還有些抵觸。去年12月17日,黃亞當的父親黃錦洲突發腦出血後腦死亡,他一直不忍捐贈父親的器官。姑姑黃令愉勸說他,將父親的器官進行捐贈,這樣可以幫助更多需要幫助的人。最後,黃亞當在父親的器官捐獻同意書上鄭重簽字,並捐獻了父親的眼角膜、肝臟和腎臟,事後輓救了3位重症患者的生命,使兩位失明的病人重見光明。“雖然父親已經離開了,但在我心裡,他其實以另外一種方式活著。”黃亞當說,在父親的墓碑上,他還特意刻上“雖死猶存”的字樣以示紀念。
  紀念讓更多遺體、器官捐贈者留在這裡
  昨日正式揭牌的長沙市紅十字遺體器官捐獻紀念廣場位於明陽山福壽苑陵園,廣場中央是一座高達5米的鳳凰涅槃雕像,昭示著遺體、器官捐獻志願者們“浴火重生、留愛人間”的大愛精神;雕像的周圍,則是一排嶄新的遺體器官捐獻志願者紀念碑,上面鐫刻著首批近270位從1999年至今的遺體器官捐獻者的名字。
  長沙市紅十字會專職副會長唐俊傑介紹,至目前為止,長沙市共有1800多名市民登記成為遺體、器官捐獻志願者;共有65名志願者實現器官捐獻,使120多名重病患者得到器官移植;130名志願者實現身後捐獻遺體;223名志願者捐獻眼角膜,使720多名亟待眼角膜移植的患者重見光明。
  長沙市紅十字遺體器官捐獻紀念廣場建立起來後,長沙市的遺體、器官捐獻者家屬可以選擇在此處紀念碑刻上捐獻者的名字,表示對捐獻者的緬懷和紀念。此外,長沙市殯葬事業管理處明陽山福壽苑陵園將採取一系列的優待措施,妥善安置遺體器官(眼角膜)捐獻志願者。
  呼籲希望更多人理解遺體和器官捐獻
  我國每年約有150萬患者需要器官移植,而每年器官移植手術僅有1萬例左右,不到1%。湖南和長沙情況與此類似,供需缺口極大。
  市民張女士就坦言,當年,身為鄉村教師的父親因癌症離世時,她按照父親生前遺願,準備捐獻父親的眼角膜,結果遭到不少人的反對。很多人不理解:“為什麼不能給張老師留個完整的身體?”
  “受傳統文化中一些觀念的影響,不少人難以接受遺體和器官捐獻,甚至對此還有些誤解和偏見。”唐俊傑說,由於人體器官捐獻供需缺口大,很多患者都是在苦苦等待中抱著遺憾離世。有些“硬撐”著的病人,幸運的話,也要等好幾年才能找到合適的供體。
  唐俊傑也特別呼籲,人體器官捐獻既可以輓救他人生命,又可以讓自己的生命得以延續,對家人來說也是一種安慰,希望這一事業能得到更多人理解並支持。  (原標題:長沙建立遺體器官捐獻紀念廣場)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xxnlrjkgejuv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